11月3日,在《巴黎协定》签署十周年与中国“双碳”目标提出五周年之际,“光伏赋能全球绿色低碳转型”主题交流会于北京举行。会上发布的《十亿千瓦,向光而行——2025中国光伏建设进展报告》(下称《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7月,全国光伏累计装机规模突破11亿千瓦,较去年同期增长50.8%,标志着中国可再生能源建设迈入新阶段。
《报告》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提供技术指导,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与绿色江南共同编写。系统总结了中国光伏建设的重大成就,生动展示了从戈壁沙漠到城乡屋顶的光伏建设实践,梳理了技术突破和模式创新对全球气候行动的贡献,展望了中国光伏以“十亿千瓦”为起点,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未来迈进的前景。
超常规式发展:中国光伏装机与发电量双线激增
《2025中国光伏建设进展报告》显示,中国光伏产业在过去十年间实现惊人增长,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核心驱动力。数据表明,2013年至2024年,中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从1589万千瓦跃升至8.8亿千瓦,增长56倍,年均增速高达44%。光伏在全国总装机中的占比从1.41%提升至26.48%。截至2025年7月,全国光伏累计装机规模突破11亿千瓦,较去年同期增长50.8%,标志着中国可再生能源建设迈入新阶段。
光伏发电量同步呈指数级增长。2013年至2024年,太阳能发电量从84亿千瓦时增至8390.4亿千瓦时,增长近100倍,占总发电量比例从0.2%跃升至8.3%。2024年,光伏发电量已可满足全国城镇居民全年生活用电需求。
更值得注意的是,自2020年9月“双碳”目标提出以来,光伏新增装机持续超越火电。2024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量占全球新增光伏装机量的 61.24%,连续十一年蝉联全球首位,光伏发电量贡献了全球光伏发电量的39.38%。
2025年1月至7月,全国新增光伏装机量达2.23亿千瓦,为同期火电新增装机量的5.3倍,表明中国电力系统正快速实现绿色低碳转型。
“西集东散”格局:因地制宜的光伏发展路径
据悉,《报告》得到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技术指导。研究过程中,绿色江南驱车上万公里,以无人机记录了东中西部光伏发电建设的实景,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则结合光伏地图收集整理数以万计光伏发电项目信息,还得到清华大学研究团队的案例支持。
通过数据结合实景的可视化光伏地图,可以看到为适应资源禀赋与区域经济特点,中国形成了“西集东散”的总体光伏发展格局。内蒙古、青海、新疆、甘肃、宁夏等西部省区,依托沙漠、戈壁及荒漠土地资源,大力发展集中式光伏基地,成为国家清洁能源战略的重要支点。
中部和华南部分地区则采取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策略。河南、安徽、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利用采煤沉陷区、石漠化山地、丘陵缓坡的低效利用地、鱼塘水面等,建设集中式光伏电站;在人口密集的平原地区则以分布式光伏为主,推动城乡能源结构优化。
东部沿海省份如山东、江苏、浙江,尽管土地资源紧张,但凭借制造业基础与电力负荷优势,将分布式光伏深度融入产业升级,打造“零碳园区”“绿色工厂”,有效支撑了区域低碳转型。
报告以绿电大省青海、河南省兰考县“光伏革命”、山东省整县分布式光伏和江苏省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建设为案例,介绍了西、中、东部光伏的典型发展路径。
挑战与创新:构建可持续光伏生态系统
《报告》指出,在“双碳”目标引导下,中国光伏在技术创新能力、生产能力和市场应用能力等方面领跑全球。从星罗棋布的分布式微光,到规模庞大的集中式阵列,中国光伏建设的扩展,是全球能源转型的最大尝试。而这样大规模的低碳能源转型,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用地、建设、储能、传输、应用等多方面挑战,对传统的能源体系带来改变,对固有的利益格局带来冲击。
随着光伏装机规模迅速扩大,其波动性、电网消纳能力、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等问题逐渐凸显。通过中央政策引导与地方技术实践,中国积极探索创新解决方案,努力构建高效、协同、可持续的光伏发展体系。
针对部分项目违规占用耕地、林地、保护区和泄洪区等问题,自然资源部与水利部分别出台用地管理与防洪供水保护政策,明确光伏项目优先使用沙漠、戈壁等未利用地。国家林草局联合多部门实施《三北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光伏治沙规划》,计划至2030年新增光伏装机2.53亿千瓦,治理沙化土地1010万亩。
“光伏+”复合模式在全国广泛推广。例如,大同和淮南分别利用采煤沉陷区山地和水面建设大面积集中式光伏;江苏盐城农光互补项目通过高支架设计与宽行距布局,实现“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既保障农作物光照,又提升土地综合效益;贵州关岭县石漠化地区通过光伏建设替代薪柴消费,助力生态修复与民生改善。
为应对弃光问题,国家大力推进电网调峰、跨区域互济与新型储能建设。截至2024年底,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约为“十三五”末的20倍。在西部光伏基地,“光氢储”一体化项目将富余电力用于制氢,实现绿电就地转化与高效存储。
《报告》强调,为规范分布式光伏管理,解决消纳难题,2025年1月修订发布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强化全周期管理,建立配电网可开放容量预警机制,并要求新建项目实现“可观、可测、可调、可控”。农村地区通过“千家万户沐光行动”推动光伏与美丽乡村建设融合,配套电网升级与市场秩序规范,保障农户权益与乡村能源普惠。《报告》还介绍了山东省和浙江省提升分布式光伏消纳能力的多项举措。
全球贡献:中国方案推动能源公正转型
《报告》指出,中国光伏的快速发展不仅重塑自身能源结构,更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强劲动力。2024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2.78亿千瓦,占全球总量的61.5%,累计装机量超过全球第二至第三十一位国家之和;同年中国光伏发电量占全球39.1%,新型储能新增规模接近全球第二至第十位国家总和的两倍。
联合国报告指出,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已接近化石能源,清洁能源投资达2万亿美元,提供就业岗位近3500万个。然而,若排除中国,其他地区可再生能源增速远低于COP28“三倍可再生能源”目标要求。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融资困难、电网老旧、技术滞后等挑战,清洁能源投资严重不足。
中国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协作,大幅降低了全球光伏应用成本。据《自然》期刊研究,2008至2020年间,全球化的光伏组件市场为美国、德国等国的光伏安装节约了数百亿美元,这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中国主导的全球供应链。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已在海外投资建设143座光伏电站,从组件产品出口迈向技术、资本与标准输出。2024年,中国出口的清洁能源装备每年助力海外减排二氧化碳达2.2亿吨。
多元共治共享:光伏全民普惠发展新路径
《报告》提出,中国分布式光伏的蓬勃发展,正推动能源革命走向社会共治、全民共享。通过“每人一千瓦”等倡议,城乡家庭、工业园区、公共建筑等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共享绿电收益。
杭州市临安区把光伏建设提升到低碳发展、能源安全的战略高度来部署和落实,探索出了“政府统筹、市场主导、专业引领、多元共治”的光伏开发模式,建立“谋—建—验—管”全过程管理机制,推进全区光伏行业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截至2025年10月底,全区累计完成并网光伏项目1.2万余个,总装机容量达到75.1万千瓦,装机容量较“十三五”末增长525.8%,成为杭州首个实现“每人一千瓦光伏”目标的区县。
未来已来:迈向高质量光伏新时代
为推进中国光伏建设和绿色低碳转型,报告也提出六项政策建议:一是制定长期发展战略,强化顶层设计,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二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加快发展“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加快电网基础设施升级,深化电力市场改革,深度融合零碳园区与光伏建设;三是完善“光伏+”标准,布局循环经济,加强光伏组件回收利用;四是优化分布式光伏市场,创新投融资工具;五是建设零碳供应链,推进行业深度脱碳;六是深化光伏国际合作,克服贸易保护主义,发挥光伏巨大减碳作用,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与会专家、企业代表及学者认为,这场由技术、政策与全民参与共同推动的可再生能源革命,不仅为中国实现最新提出2035年风光总装机力争达到36亿千瓦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世界能源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方案”,彰显了中国作为全球气候治理关键引领者和重要贡献者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