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这五年,论环境的确最为复杂,论挑战更是异常严峻。下半年以来,经常会有人问石化行业“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能圆满收官吗?这说明作为“十四五”收官之年,人们面对当前的形势和环境,都在关注和关心着石化行业的发展。作为收官之年的这“经典之问”,带给我们的是关切、更是思考!现将个人久久的思考简要地梳理于此,不知是否能解您所关切、您所疑问?
这五年,国际环境复杂多变,起始之年全球陷入世纪疫情肆虐之中,世界经济遭遇严重冲击;接着因大国博弈造成地缘政治冲突和区域动荡频发,致使能源价格高企、全球供应链断链风险加剧;疫情过后经济刚刚呈现回升的曙光,又遭遇到逆全球化暗流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霸权国家单方面挑起的关税战和贸易战四起,致使全球经济雪上加霜,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十四五”的五年是国际环境最为复杂、挑战更为严峻、经济受严重冲击的五年。
这五年,中国发展为世界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五年来,中国经济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走出了一条与其他主要经济体形成鲜明对比的健康发展之路,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活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和蝶变。经济总量在2020年突破100万亿元大关的基础上,先后实现110万亿元、120万亿元和130万亿元的新跨越,预计今年将达到140万亿元的新平台。年均增速远高于全球平均增速,更在各主要经济体中领先,每年为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高达30%左右,贡献率比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的总和还要高,始终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和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器。
这五年,中国石化产业再创新的辉煌。“十四五”期间石化全行业和广大石化企业,深刻领悟习近平经济思想,始终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始终把创新作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配套轻工纺织等民生行业和高端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等重要领域,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提供了重要支撑。石化产业自身在产业布局与结构优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绿色低碳转型、智慧化数字化升级,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和世界级石化产业集群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与进步。
一是为保障能源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石化产业属能源型产业,石油、天然气以及成品油的汽煤柴,既肩负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责任,又与交通运输等经济和民生领域密切相关。“十四五”期间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及延长石油等能源骨干企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石油能源建设对我们国家意义重大,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体经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重要指示精神,坚决打赢“增储上产七年行动”攻坚战,不断稳定老油田,持续拓展新区块,聚力攻克技术关,深地和深海勘探技术相继取得万米突破,页岩油、页岩气勘探开采技术取得显著进步,页岩油气年产量近年稳居世界第二位;原油产量“十四五”实现“五连增”、保障了“七连增”,其中自2022年以来一直保持原油产量稳定在2亿吨以上;天然气产量实现年增量都在百亿立方米以上,确保了天然气年增量100亿立方米以上“九连增”;成品油“十四五”前2年年产量高于3.5亿吨、后3年保持在4亿吨之上,5年总产量接近20亿吨,切实做到了“能源的饭碗”稳稳地端在自己手里。
二是经济运行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石化行业冷静分析国际环境的复杂多变,克服区域动荡加剧和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不利影响,多措并举应对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市场不旺、供强需弱、“内卷”加剧等诸多挑战,经济运行业绩创造了多个历史新高。两个收官之年相比:行业营业收入2025年(预计15.8万亿元)将比2020年(11.08万亿元)增加42.6%,实现利润额(预计2025年约7700亿元,2020年是5155.5亿元)将增加49.3%,进出口总额(预计2025年约9200亿美元,2020年是6200.7亿美元)将增加48.4%。考虑到2020年受疫情影响难以与正常年份相比的话,我们来把两个五年的总量做个对比:预计“十四五”5年全行业营业收入总量将达到79万亿元,比“十三五”的62.8万亿元增加25.8%;实现利润总额(“十四五”的5年预计4.72万亿元,“十三五”是3.51万亿元)增加34.5%,进出口总额(“十四五”的5年预计4.75万亿美元,“十三五”是3.15万亿美元)增幅高达50.8%。同时,年度运行数据屡创新高,2021年全行业实现利润1.16万亿元、创造新的历史纪录,比“十三五”的最高年份(8462亿元)高出37.2%;2022年全行业实现营业收入16.56万亿元、创造新的历史纪录,比“十三五”的最高年份(13.78万亿元)高出20%;2022年全行业实现进出口总额1.05万亿美元,首次突破万亿美元大关、创造新的历史纪录,比“十三五”的最高年份(7432.7亿美元)高出40.8%。可见,“十四五”期间,石化行业经济运行成绩单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是自主创新取得多项重大突破。石化行业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加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了一批重要公共创新平台,突破了一批如上游万米深井、深海油气勘探及页岩油气勘探开采技术,自主设计建设千万吨级炼油、百万吨级乙烯成套技术与大型工程,自主创新的煤制油、甲醇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乙醇、煤制芳烃等现代煤化工大型成套工业化技术,自主开发的碳纤维、芳纶、聚酰亚胺、α-烯烃及聚烯烃弹性体、尼龙66关键单体-己二腈、生物可降解材料及生物燃料、生物基化学品和材料、绿氢、绿醇、绿氨等关键核心技术,以及大型煤气化炉、高端纤维碳化炉、百万吨乙烯“三机”、特种合成与聚合反应器等重大关键设备。这些技术与装备有的都是长期被“卡脖子”、长期受制于人的瓶颈制约。此外,还取得了一批重要发明专利。
四是布局结构与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这五年,通过深化布局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不仅布局结构更趋科学合理、产业结构高端化取得明显进步,而且石化产业的集中度、整体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都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国家布局的长兴岛、曹妃甸、连云港、上海漕泾、宁波(含舟山)、古雷、大亚湾等沿海七大石化基地,以及西北煤炭资源富集区域内蒙古鄂尔多斯、陕西榆林、宁夏宁东、新疆准东等四大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的产业集群度、规模效益、管理水平都取得显著进步;环渤海湾的辽东湾、天津南港、东营港、裕龙岛、万华新材料产业园,杭州湾的金山、嘉兴港、上虞,南京江北、常熟、泰兴、南通、常州,海西沿岸的泉港、泉惠、莆田、福州江阴,泛大湾区的揭阳、茂名湛江、钦州、洋浦等一批正在迈向世界一流的化工园区和石化产业集群,发展质量、产业链协同、智慧化和绿色化水平,都成效显著;大庆、吉化、兰化、齐鲁、岳阳、重庆等一批老石化基地,通过改造升级正在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这些石化基地和化工园区不仅成为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承载和支撑,而且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和新型工业化、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地和保障。产业结构高端化、精细化也在稳步向前,千万吨级炼油产能已占到总产能的57.5%,精细化工率已提升到54%。从每年进出口量和进出口额以及进出口石化产品、合成材料的种类来看,出口量不断增加、进口量持续减少,高端产品和材料稳步增加、基础产品和通用材料逐渐减少,化工产品和合成材料的贸易逆差逐年缩小,有些产品是明显的,甚至是跨越式的。
五是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明显。“十四五”期间石化全行业和广大石化企业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领会“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的精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作为资源型和能源型产业的石化产业和企业,正视我国资源能源禀赋,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石化产业与绿电绿氢等新能源耦合发展、与生物基化学品耦合发展等新课题的探索、创新与示范,加快培育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和绿色化工园区,协同推进石化行业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做到了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重点石化产品的能耗强度下降2%~6%,挥发性有机物综合去除率提升至90%以上,工业废水回用率超过75%,危险废弃物规范化处置率达100%,行业能源利用更趋高效,节能减排和绿色转型成效明显,做到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内在的辩证统一,厚植了石化产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的底色。
六是国际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深化。“十四五”期间石化行业贯彻习近平外交思想,及时分析研判国际环境复杂多变、逆全球化趋势加剧的影响,同时针对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不利影响增加,讲好中国石化行业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每年组织召开国际石化大会、亚洲炼油和化工科技大会等品牌会议和外资委年会、年终恳谈会等座谈交流,每年加强与石化领域重点跨国公司的交流、信息沟通与互访;强化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世界塑料理事会(WPC)、国际化工协会联合会(ICCA)以及终止废塑料污染联盟(AEPW)、欧洲化工理事会(Cefic)、美日韩化工(石化、炼油)协会的合作、交流与互动;特别是加强与国际机构和行业组织以及跨国公司在责任关怀、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碳减排、循环经济等理念和行动的合作与一致行动,在深化交流与拓展合作中达成共识,共同应对石化领域所面临的共性挑战,在合作共赢中避免“脱钩断链”、突破“小院高墙”,让中国的发展成为世界的机遇,促进了石化大家庭共享机会、共促发展、合作共赢。“十四五”期间,轮胎、炼油等方面“走出去”也都实现了新的突破和新的成效。
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后,当有人提出“十四五”石化行业能否圆满收官之问之后,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但日程一直排得很满、时间也一直没有闲暇;直到近期媒体界的朋友再三追问之下,结合正在准备国际石化大会的讲话稿,作了以上梳理。因时间仓促和接触面所限,概括不尽全面,也许还存在某些疏漏,仅供关心石化行业发展和未来的朋友们交流和思考吧!期待着您更加全面、更加丰满地补充与完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