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能源咨询公司伍德麦肯兹发布《全球炼厂关闭威胁分析》报告,对全球420家主要炼厂进行了全面评估。结果显示,到2035年,将有101家、合计日产能为1840万桶的炼厂面临关闭风险,约占当前全球炼油总产能的21%。全球炼油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结构性挑战。其中,欧洲成为高风险炼厂最集中的地区,占比高达60%。
关停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石油需求即将达峰、碳成本持续上升,以及缺乏炼化一体化配套设施等。伍德麦肯兹首席分析师马克·威廉姆斯表示:“预计2025年~2030年,炼油利润率仍将保持稳定。但随着石油需求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行业压力将逐步显现。到2035年,全球可能有超过1/5的炼油产能需要重组或关闭。”
炼化一体化决定抗风险能力
炼厂的业务结构对其生存前景具有决定性影响。报告指出,炼化一体化程度高的炼厂平均利润率要高20%~30%,抗风险能力更强。这主要得益于3个优势:一是化工产品需求增长更稳定,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2040年,全球化工品需求仍将保持年均1.5%的增长;二是产业链协同效应显著,原料利用率可提升15%以上;三是产品多元化将带来更高的价格风险对冲能力。
独立运营的中小型炼厂由于未形成炼化协同效应,处境最艰难,约占风险名单的71%。这些炼厂普遍存在3个短板:一是装置规模偏小,平均日加工能力不足15万桶;二是加工深度不足,轻油收率普遍低于60%;三是缺乏多元化经营能力。比如,日处理原油量为12万桶的法国Grandpuits炼厂就因为无法承受不断上涨的碳成本,2023年底宣布转型为生物燃料工厂。然而,即使是技术先进的复杂型炼厂,如果位于高碳价地区,同样面临较大风险。比如,日产能为25万桶的德国Bayernoil炼厂由于碳成本占比已超过运营成本的35%,目前正考虑投资3亿欧元(约合25亿元人民币)进行低碳化改造。
炼化一体化正成为行业主流发展方向。沙特阿美旗下的吉赞项目投资200亿美元将70%的原油转化为化工产品,经济效益显著。但报告也指出,炼化一体化并非万全之策,需要警惕3个风险:一是投资门槛高,百万吨级的乙烯项目至少需要50亿美元投资;二是技术要求高,需要同时具备炼油和化工技术能力;三是市场风险大,化工产品价格波动往往大于油品。在被列入风险名单的101家炼厂中,虽然已有29家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炼化一体化,但其中仅13家配备了关键的蒸汽裂解装置。随着全球石化产能的扩张,预计到2030年,乙烯平均开工率可能降至75%,这将进一步加剧竞争。报告建议,炼厂在进行炼化一体化转型时,必须开展充分的市场调研和风险评估。
所有权结构影响炼厂命运
报告指出,炼厂的所有权结构对其生存前景有重要影响。国家石油公司旗下的炼厂具有明显的政策优势,可以获得稳定的原油供应、在产品销售方面享有优先权、能获得政府财政支持。如印度石油公司虽然面临炼厂经济效益不佳的问题,但由于肩负保障国内能源供应的重任,仍然获得了印度政府的持续支持。2023年,印度政府向印度石油公司提供了15亿美元的补贴,用于维持其炼油业务运营。然而,国家石油公司旗下炼厂的平均能耗比国际同行高出20%,人工成本高出30%。长期来看,随着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这些炼厂也将面临转型压力。
相比之下,国际油气巨头可以采取更灵活的市场化策略。近年来,这些公司持续推进资产优化:一方面剥离非核心资产,如壳牌2023年出售了在德国的炼油业务;另一方面集中资源发展优势项目,如埃克森美孚重点打造新加坡和墨西哥湾的炼化基地。这种“择优而投”的策略使其炼油业务保持了较强竞争力。
独立炼油运营商则面临最大挑战。由于无法承担高达8亿美元的环保改造成本,美国PBF能源公司近年来不得不关闭在新泽西州的炼厂。独立炼油商的平均负债率已从2018年的45%升至2023年的65%,财务压力日益加大。报告预测,未来十年,独立炼油商的市场份额可能从当前的18%降至12%以下。
碳成本重塑行业竞争格局
碳成本正在深刻改变全球炼油行业的竞争态势。报告指出,碳价每上涨10美元/吨,炼厂的运营成本将增加1.5~2美元/桶。目前,欧盟碳价已突破90欧元/吨,这意味着欧洲炼厂每加工1桶原油就要承担13~15美元的碳成本,占总加工成本的20%以上。
面对这一挑战,欧洲企业正在采取3种应对策略:一是进行低碳化改造,如意大利埃尼公司投资5亿欧元在炼厂建设碳捕集设施;二是转型生物燃料,如道达尔能源计划到2030年将欧洲炼油产能的50%转为生物燃料;三是布局碳交易,如bp建立了专门的碳交易团队,通过市场操作对冲碳成本。
不同地区的碳政策差异正在重塑全球炼油格局。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将于2026年全面实施,届时进口炼油产品也将被征收碳税。这一政策可能使欧洲炼厂失去成本优势。相比之下,中东地区由于碳约束较弱,油气项目的竞争优势正在增加。沙特阿美正在建设的Jafurah非常规气田项目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采用低碳技术,每桶油的碳强度比行业平均水平低30%。
此外,碳成本上升也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一些炼厂开始提供“低碳油品”服务,通过碳抵消等方式为客户提供碳足迹更小的产品。北欧地区已有炼厂将这类产品溢价10%~15%销售,开辟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地区差异显著
从地区分布来看,风险呈现明显的不均衡特征。欧洲作为能源转型前沿地区,炼油行业承受了最大压力。首先,电动汽车的快速普及导致燃油需求持续下滑。数据显示,2023年,欧洲电动汽车销量占比已达到25%,汽油需求下降了3.5%,柴油需求下降了2.8%。其次,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下的碳价持续攀升,目前已突破每吨90欧元,较5年前上涨了4倍,使得欧洲炼厂的运营成本大幅增加。
报告预测,到2035年,欧洲可能有40~50家炼厂关闭,主要集中在法国、德国、意大利,占欧洲炼油总产能的30%以上。这些国家正在采取两种应对策略,一是支持炼厂转型,法国政府设立了5亿欧元的转型基金;二是加强区域合作,如德国和波兰正在探讨建立跨国炼油联盟。
亚太地区和北美地区呈现分化态势。在亚洲,印度通过政策支持保障炼油行业的稳定发展,计划到2030年新增200万桶/日的产能。但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老旧炼厂面临较大压力,将有15~20家炼厂被迫关闭。在北美,美国墨西哥湾沿岸的现代化大型炼厂优势明显,利用页岩油资源优势,加工成本比欧洲同行低30%。但部分内陆中小型炼厂则面临挑战,预计有10~15家关停。加拿大由于碳价政策严格,炼油行业压力较大,已有3家炼厂宣布将在今年关闭。
非洲虽然被列入风险名单的炼厂数量不多,但却占非洲炼油总产能的近一半。这些炼厂设备平均运营年限超过30年,老化严重的问题亟待解决。中东地区国家则通过大力发展炼化一体化项目提高了行业竞争力。未来5年,中东地区将新增150万桶/日的炼化一体化产能。
全球炼油行业将进入深度调整期。这一过程虽然会带来阵痛,但将推动行业向更高效、低碳的方向发展。对于企业而言,加快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将是应对挑战的关键。报告建议,炼油企业应从5个方面着手,即优化资产组合、推进炼化一体化、降低碳强度、拓展新能源业务、加强数字化建设。企业只有主动转型,才能在行业变革中赢得先机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